
发布日期:2025-07-05 23:00 点击次数:176
1248-1
壬戌九月二十一日陈散原七十寿诗
名节虽苦有至味,世人区区各殊嗜(1)。散原自是千载人,不朽何曾待文字(2)。卷里秋声满世界,几年华发对钟山(3)。试将新句参消息,似觉承平气象还(4)。
【笺注】
据上海古籍版《海藏楼诗》(增订本),此诗录自梁如冰、马国华编《海藏楼散佚诗辑录》,梁、马云原录自《学衡》第十三期。壬戌,为民国十一年(1922)。查《郑孝胥日记》是年九月十六日(11月4日)记:“作陈伯严七十寿诗。”二十一日为陈散原(即陈三立,详见0432《海藏楼杂诗》之十三笺注)的七十寿辰,时在南京。
此诗赞颂陈三立的名节,认为其名不待诗文而定,并评价其诗充满悲秋之声,且有时局将变的消息蕴藏在内。
(1)“名节”二句:名誉节操虽令人苦闷,却有至高的精神追求,世人的各种不同的嗜好真是微不足道。
“名节”,名誉与节操。《文选·李密<陈情表>》:“本图宦达,不矜名节。”
“至味”,最美好的滋味。《吕氏春秋·本味》:“汤得伊尹,祓之于庙,爝以爟火,衅以牺猳。明日设朝而见之,说汤以至味。”比喻最高的精神追求或享受。宋苏轼《书黄子思诗集后》:“独韦应物、柳宗元发纤秾于简古,寄至味于澹泊,非余子所及也。”
“区区”,微小。形容微不足道。《左传·襄公十七年》:“宋国区区,而有诅有祝,祸之本也。”
(2)“散原”二句:散原本就是千载留名的人,何曾等待靠文字才能不朽?
诗的前四句赞颂陈三立的名节,不必待诗篇来论定。
(3)“卷里”二句:诗卷里如看见秋声萧瑟,充满人间,几年了,一头白发面对着钟山。
“秋声”,秋声萧瑟,多指悲声。战国楚宋玉《九辩》:”悲哉!秋之为气也。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。憭栗兮若在远行。登山临水兮送将归。宋欧阳修《秋声赋》有更仔细的描写:“盖夫秋之为状也:其色惨淡,烟霏云敛;其容清明,天高日晶;其气栗冽,砭人肌骨;其意萧条,山川寂寥。故其为声也,凄凄切切,呼号愤发。丰草绿缛而争茂,佳木葱茏而可悦;草拂之而色变,木遭之而叶脱。其所以摧败零落者,乃其一气之余烈。夫秋,刑官也,于时为阴;又兵象也,于行用金,是谓天地之义气,常以肃杀而为心。天之于物,春生秋实,故其在乐也,商声主西方之音,夷则为七月之律。商,伤也,物既老而悲伤;夷,戮也,物过盛而当杀。”
“钟山”,山名,在南京。时陈三立居南京,故及之。
(4)“试将”二句:尝试用他的新诗来参悟时局的信息,好似感觉到太平岁月的气象回来了!
“消息”,音信、讯息。唐杜甫《哀江头》诗:“清渭东流剑阁深,去住彼此无消息。”
“承平”,相沿的太平岁月。《汉书·成帝纪·赞曰》:“遭世承平,上下和睦。”
后四句描写陈三立的诗篇充满悲秋之声,亦有时局将变的先声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